玉石的種類和產地

玉,在中國是美石的同義語。古人視玉為寶,今人又把珍貴的玉石稱為寶玉。

中國是一個玉石之國,但目前珠寶界、考古界和地質界對玉、玉石和寶石的定義是有區別的,國際上統稱的玉專指軟玉和硬玉(翡翠),其它玉雕石料統稱為玉石。

寶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集合體,絕大多數都是某種礦物的單晶體,如鑽石、紅寶石、藍寶石、祖母綠、貓眼石、碧璽、紫牙烏等。

一、硬玉

19世紀後半葉,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將中國的「玉」分為軟玉和硬玉兩類。硬玉俗稱「翡翠」,是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,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。

翡翠不管是「山料」(原生礦石)還是「籽料」(次生礦石),主要是由硬玉礦物組成的緻密塊體。在顯微鏡下觀察,組成翡翠的硬玉礦物緊密地交織在一起,形成翡翠的纖維狀結構。這種緊密的纖維狀結構,使翡翠具有細膩和堅韌的特點。

硬玉是由一種鋼和鋁的硅酸鹽礦物組成,純淨者無色或白色。其塊體的化學成分為:二氧化硅占58.28%,氧化鈉占13.94%,氧化鈣占1.62%,氧化鎂占O.91%,三氧化二鐵占O.64%,此外還含有微量的鉻、鎳等。其中鉻是使翡翠具有翠綠色的主要因素。通常翡翠含氧化鉻O.2~O.5%,個別達2~3.75%以上。

翡翠硬度為7,比重3.33。礦物折光率:Ng=1.667,Np=1.654;重折率0.012。

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、灰、粉、淡褐、綠、翠綠、黃綠、紫紅等,多數不透明,個別半透明,有玻璃光澤。按顏色和質地分,有寶石綠、艷綠、黃陽綠、陽俏綠、玻璃綠、鸚哥綠、菠菜綠、淺水綠、淺陽綠、蛙綠、瓜皮綠、梅花綠、藍綠、灰綠、油綠,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。

翡翠明確地稱為硬玉,可能始於宋代。而漢代張衡的《西京賦》、班固的《西都賦》以及六朝徐陵的《玉台新詠詩序》提到的翡翠都有可能指軟玉中的碧玉,而非硬玉。正因為硬玉在唐代已不可考,故李善注《文選》、顏師古往《漢書》均未嘗及之。

近來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在《中國科學技術史》第三卷中稱:在18世紀以前,中國人並不知道硬玉這種東西。以後硬玉才從緬甸產地經雲南輸入中國。

不久前,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也指出,緬甸度冒、緬冒、潘冒和南奈冒的次生翡翠礦發現於1871年,至今已開採了一百多年,仍未采空。緬甸烏龍江河谷的原生翡翠早在13世紀(宋末至元初)已經採礦(見《國外地質科技》)。

而目前從宮廷珍藏和出土文物中尚未發現明朝以前的翡翠。因此,中國人何時稱硬玉為翡翠,緬甸翡翠何時輸入中國,一直是未弄清楚的歷史之謎,期待考古工作者能有新的發現,來解決這一歷史懸案。

二、軟玉

軟玉是礦物學家對英文Nephrite的譯名。這一英文名稱源於希臘語,有「腎臟」之意;這是因為古代洲認為將這種玉石佩掛在腰部可以治癒腎病(久術武夫:《寶石貴金屬辭典》)。

看來古歐洲人和中國古代人一樣,都迷信於玉。中國古人不僅認為飾用這種玉可以辟邪,而且認為飲用玉粉可以治病。

然而不論歐洲人也好,喜歡玉器的墨西哥和新西蘭人也好,都沒有中國人使用軟玉的歷史悠久。中國在世界上有「玉石之國」之稱,這同發現和使用軟玉的悠久歷史有關。

軟玉在中國有白玉、青玉、碧玉、黃玉和墨玉等品種。它們與硬玉不同,是由角閃石族礦物中透閃石陽起石礦物(以透閃石為主)組成的緻密塊體。在顯微鏡下觀察,軟玉同硬玉一樣也呈纖維狀結構。

這種由透閃石或陽起石組成的纖維狀結構,是軟玉具有細膩和堅韌性質的主要原因。透閃石是一種含水和氟的鈣鎂硅酸鹽,其成分中常含有4%以下的鐵,當鐵含量超過4%時即過渡為陽起石。

在新疆軟玉塊體的化學分析結果是:二氧化硅占57.6O%,氧化鋁0.25%,三氧化二鐵0.66%,氧化錳0.16%,氧化鎂25.61%,氧化鈣2.68%,其它雜質2.74%。硬度6~6.5。比重2.96~3.17。礦物折光率:透閃石為Np=1.599~1.619,Nm=1.612~1.630,Ng=1.622~1.640,重折率0.O21~0.023;陽起石為Np=1.619~1.688,Nm=1.630~1.697,Ng=1.640~1.705,重折率0.021~0.027。

軟玉常見顏色有白、灰白、綠、暗綠、黃、黑等色。多數不透明,個別半透明,有玻璃光澤。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。

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,稱「羊脂玉」。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,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「青白玉」。碧玉呈綠至暗綠色,有時可見黑色髒點,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。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,即為珍貴的墨玉。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。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,現有人稱其為「糖玉」。白色略帶粉紅色者有人稱為「粉玉」。虎皮色的則稱為「虎皮玉」等。

目前所知,除台灣豐田地區產軟玉外(包括透閃石貓眼石),主要產地在新疆。新疆和田玉的悠久歷史,在《史記》《漢書》《魏書》《隋書》《舊唐書》《新唐書》《五代史》等古書中,均有記載。

不過,西漢以前,史籍所載新疆產軟玉的情況常夾帶著不少神話故事。從《史記》中記載的《李斯諫逐客書》和《蘇厲給趙惠文王書》中的幾句話(「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隨和之寶...此數寶者秦不生焉」;「代馬胡犬不東下,崑崙之玉不出,此三寶者亦非王有已」)。

看來,早在春秋戰國至秦統一六國時,新疆的軟玉已從崑崙山北麓和田諸地源源不斷地輸向內地。尤其是密爾岱所產的軟玉塊度較大,常有上萬斤者。清時在烏沙克塔克台地區有密爾岱產的棄玉三塊,大者萬斤,次者八千斤,又次者重達三千斤。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珍藏的「大禹治水玉山」原重一萬零七百多斤,這一迄今為止的最大玉件,即產自密爾岱。

三、岫巖玉
簡稱岫玉,因產遼寧省岫巖縣而得名。這種玉石的主要品種表面看來,同新疆的青玉或碧玉有些相似,但組成的礦物和硬度則不同。組成岫玉的主要礦物是蛇紋石。

成分中常含有二價鐵、三價鐵,還混有錳、鋁、鎳、鈷等雜質,這些混入物使岫巖玉具有各種顏色。岫玉的顏色有白、黃、淡黃、粉紅、淺綠、綠、翠綠、暗綠、褐綠及其它雜色。其中常以綠色調為主,顏色介於青玉和碧玉之間。組成岫玉的蛇紋石礦物,通常占85%以上,常見少量方解石、透閃石等其它礦物。

透閃石的混入,可增大岫玉的硬度。岫玉的五質非常細膩,半透明至不透明,蠟狀至油脂光澤。硬度2.5~5.5,比重2.5~2.8。蛇紋石礦物的平均折光率1.54~1.55。蛇紋石是鎂質碳酸鹽巖、鎂質基性宕、超基性巖的交代蝕變礦物,也可與滑石、綠泥石等共生。

岫玉玉質同翡翠和軟玉極易區分,主要是光澤(老帶油脂光澤)和硬度的不同。

岫玉廣泛產生接觸變質的鎂質大理巖中,很多地區具備這種地質環境,所以其產地相當廣泛。目前已知有下述不同產地和以產地為名所劃分的品種:

岫玉綠色,半透明至不透明,產地在遼寧省岫巖縣瓦溝。化學成份是:二氧化硅43.80%,氧化鎂42.10%,氧化鈣0.56%,氧化鋁0.006%,三氧化二鐵0.64%,水11.81%,雜質12.85%。硬度4.8~5.5,比重2.61。產於古老地層白雲石大理巖中。

在江蘇、浙江一帶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,經鑒定發現其中有岫玉(鄭建:《江蘇省吳縣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》)。殷墟婦好墓中有四十餘件玉器,「其中多數與現在遼寧岫巖玉接近,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,極個別與新疆和闐(田)玉相似」由此可見岫玉的開採史至少有三四千年歷史了。

南方玉開採史不詳,因產於廣東省信宜縣泗流地區,故又稱「信宜玉」。玉質大多數由蛇紋石組成,並含有少量金雲母、滑石、方解石、透閃石、綠泥石、綠簾石等。因含雜質多,顏色常與岫玉不同,色調暗綠至褐綠。同時產出的地質條件與岫玉也有差別,它產於雲母片巖和條帶狀混合片麻巖組成的地層中,玉石礦體下面常有0.2~5.5米厚的滑石層。

祁連玉產祁連山,玉色暗綠,帶有較多的黑色髒點,岫玉和南方玉沒有這一特點。

京黃玉淡黃色,也由蛇紋石組成,因產北京十三陵老君堂接觸變質大理巖中而得名。本世紀60年代發現,歷史上是否開採過,情況不明,因產量過少現已停采。

安綠石也是蛇紋石玉質,因首次發現於吉林集安縣的綠水河而得名。產於蛇紋石化大理巖古老的地層中。玉質較純,細膩光潔,蘋果綠至墨綠色,微透明至半透明。與岫玉相似的蛇紋石玉石還有不少產地和品種。

因此,當鑒別新石器時代以來屬於這類玉質的玉器時,切不可輕易斷定玉質的來源。1977年,南京博物院在江蘇吳縣草鞋山、張陵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中,經鑒定有一件玉管為蛇紋石玉石,就不是遼寧產生的岫玉,玉料可能是江蘇鎮江的產物。

四、藍田玉
藍田玉的名稱初見於《漢書-地理志》,美玉產自「京北(今西安北)藍田山」。其後,《後漢書-外戚傳》、張衡《西京賦》、《廣雅》、《水經注》和《元和郡縣圖志》等古書,都有藍田產玉的記載。

至明萬曆年間,宋應星在《天工開物》中稱:「所謂藍田,即蔥嶺(崑崙山)出玉之別名,而後也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。」從此引起後世人的紛爭,有的說藍田根本不產玉,有的說即使產玉可能是萊玉(色綠似菜葉的玉石)。

近些年,陝西地質工作者在藍田發現了蛇紋石化大理巖玉料,認為它就是古代記載的藍田玉(1978年11月23日《人民日報》)。這一發現不僅引起了尋找珠玉原料的地質界重視,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興趣。

1982年,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,展出了上述藍田玉的原石。這種蛇紋石化強烈時,局部已經變成與岫玉相同的玉石了。玉質從外觀上看,有黃色、淺綠色等不均勻的色調,並伴隨淺白色的大理巖。這種玉石雖然不很美觀,但因為藍田地處西安古城附近,玉質硬度為4左右,容易加工,所以古人有可能採用做為裝飾品。

在漢代玉器中有兩件很像現今的藍田玉,一件是在陝西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鋪首嵌在古墓門上;另一件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漢代玉珮。從這兩件玉器玉質和色澤上看,很多地質學者都認為同現今的藍田玉相似。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藍田玉,則需加以進一步的考查。

五、南陽玉

南陽玉因產河南省南陽而得名,又因礦區在南陽的獨山,故又稱「獨山玉」。

南陽玉色澤鮮艷,質地比較細膩,光澤好,硬度高,可同翡翠媲美。德國人曾稱其為「南陽翡翠」,蘇聯地質學家基也夫林科曾把南陽玉歸屬於翡翠類型的玉石礦床。據河南地質工作者近幾年的研究,探明南陽玉是一種蝕變斜長巖,組成礦物除斜長石外,還有黝簾石、綠簾石、透閃石、絹雲母、黑雲母和榍石等。

經過顯微鏡鑒定,玉質含有多種蝕變礦物,蝕變作用以黝簾石化、綠簾石化和透閃石化為主。由於玉石中含各種金屬雜質電素離子),所以玉質的顏色有多種色調,以綠、白、雜色為主,也見有紫、藍、黃等色。

南陽玉硬度6~6.5。有玻璃光澤,多數不透明,少數微透明。化學分析的結果是:二氧化硅41~45%,氧化鋁30.71~34.14%,氧化鎂0.28~1.73%,氧化鉀0.02~2.64%,三氧化二鐵0~0.8%,氧化亞鐵0.27~0.88%,氧化錳0.02~0.1%,三氧化二鉻0.01~0.34%,結晶水0.23~0.74%,二氧化碳0.06~0.52%。南陽玉的微量元素分析結果是:鉻0.01~0.5%,鎳小於0.1%,釩0.001~0.1%,錳0.01~0.05%,鈦0.001~0.5%。

據文字記載,南陽玉在漢代已開採是無疑問的。近來考古出土的資料將南陽玉的開採推到商晚期以前。1952年李濟在《殷墟有刃石器圖說》中指出,殷墟有刃石器凡四百四十四件,其中有玉器七件,而這七件玉器的質料全是南陽玉。

《安陽殷墟五號墓的發掘報告》中也指出,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七百餘件玉器,其中四十餘件標本經初步鑒定,「其多數與現代遼寧岫巖玉接近,少數與河南南陽玉接近,極個別的與新疆和闐(田)玉相似」。

而1983年10月在四川成都「寶石講座和學術交流會」上,河南省地質局在宣讀關於南陽玉的一篇論文中說,在南陽縣黃山出土一件南陽玉玉鏟,經鑒定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產物,距今有六千多年的歷史,可知南陽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採用了。

六、綠松石
綠松石是由細小的綠松石礦物為主組成的隱晶質緻密塊體,含有銅、鋁和水的磷酸鹽,通常產於次生淺成礦床中。多呈天藍色、暗藍色、藍綠色和綠色,風化強烈的呈綠白色。具有柔和的蠟狀光澤。硬度6,比重2.6~2.8。平均折光率1.61~1.63。

綠松石也是古老的傳統玉石。早在新石器時代,它同青玉、瑪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裝飾品。據《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》一書中的統計,從新石器晚期的齊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遺址到南北朝時代的墓葬中,有多處發現過綠松石裝飾品。

綠松石,除鄂西北為其著名產地外,近幾年在陝西、新疆、安徽、河南等省都有發現,由於鄂西北諸縣古屬襄陽道管轄,所以又把鄂西北諸縣所產的綠松石稱為襄陽甸子,且開採的歷史也悠久。

但全世界產綠松石的以波斯為最著名,因通過土耳其輸入歐洲各國,又有「土耳其玉」或「突厥玉」之稱。在鑒定中國古代出土的綠松石製品時,也應考慮其玉料來源,不一定都是襄陽甸子。

七、瑪瑙

瑪瑙由於紋帶美麗,自古就被人們飾用。出土玉器中,常見成串的瑪瑙珠,以項飾為多。

古書有關瑪瑙的記載很多。漢代以前的史書,瑪瑙亦稱「瓊玉」或「赤玉」。《廣雅》有「瑪瑙石次玉」和「玉赤首瓊」之說。瑪瑙一語來源於佛經。梵語本名「阿斯瑪加波」,意為「瑪瑙」,可見佛教傳入我國後,瓊玉或赤瓊才在中國改稱「瑪瑙」。

組成瑪瑙的細小礦物除玉髓外,有時也見少量蛋白石或隱晶質微粒狀石英。嚴格地說,沒有紋帶花紋的特徵,不能稱瑪瑙,只能稱玉髓。現今市場上一些沒有紋帶花紋的玉髓也稱為「瑪瑙」,這同古代瑪瑙的含義是不相符的。

瑪瑙純者為白色,因含其它金屬元素(如Fe、Ni等)出現灰、褐、紅、藍、綠、翠綠、粉綠、黑等色,有時幾種顏色相雜或相間出現。瑪瑙塊體有透明、半透明和不透明的,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。硬度6.5~7,比重2.65。

瑪瑙依其紋帶花紋的粗細和形態分有許多品種。紋帶呈「縞」狀者稱「縞瑪瑙」,其中有紅色紋帶者最珍貴,稱為「紅縞瑪瑙」。此外尚有「帶狀瑪瑙」、「城砦瑪瑙」、「曇瑪瑙」、「苔蘚瑪瑙」、「錦紅瑪瑙」、「合子瑪瑙」、「醬斑瑪瑙」、「柏枝瑪瑙」、「曲瑪瑙」、「水膽瑪瑙」等品種(見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)。

在沒有紋帶花紋的「玉髓」中,也有不少是玉石原料。根據顏色的不同,有「紅玉髓」、「綠玉髓」(亦稱英卡石)、「蔥綠玉髓」、「血玉髓」(亦稱血石)和「碧玉」等。

瑪瑙同軟玉一樣也是傳統的玉石。在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中出土的玉器中就有瑪瑙杯和瑪瑙珠。在大量的瑪瑙珠中,有一粒作辟邪狀,長1.7厘米。甘肅永靖大何莊齊家文化遺址,山東莒南大店春秋墓中以及南京象山東晉墓中等,也都相繼發現了瑪瑙珠。

古代的瑪瑙既有來自西域、印度、波斯、康國、日本等國的貢品,也有產自中國內地的。如東北扶余和挹婁,前者治所在今吉林四平市;後者為民族名,生活在長白山北,松花江、黑龍江下游,這裡自古以出「赤石」享名(見《後漢書-東夷傳》)。

此外蔚州(今蔚縣)九空山和宣府(宣化)、四角山(見《天工開物》),甘肅和寧夏一帶(見《博物要覽》),陝西延安府神木和府谷地區(見《廣輿記》),汝州赤嶺鎮(見《宋史》),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(見《博白縣志》),南京雨花台(見《珍玩續考》)等地,均產有瑪瑙。現今我國地質工作者在西北、華北、東北以及西南、華南許多地區都探明有瑪瑙的產地。古今中外,因為瑪瑙產地眾多,所以鑒定出土瑪瑙的玉料來源就不那末容易了。如著名的唐代獸首瑪瑙杯,其玉料來源就搞不清楚。

八、青金石
青金石玉料是由青金石礦物組成,常含方解石、黃鐵礦,有時出現少量透輝石等。

阿富汗產的青金石玉料,其青金石礦物平均含量占25~40%。玉質呈獨特的藍色、深藍、淡藍及群青色。不透明,玻璃至油脂光澤。硬度5.5,比重2.7~2.9。色深藍和濃而不黑者,稱「青金」;深藍和黃鐵礦含量多於青金石礦物時,稱「金格浪」;淺藍色和含白色方解石(一般不含黃鐵礦)者,稱「催生石」(此名源於古人用青金石作催生藥之說)。

青金石在古代稱為「璆琳」或「琉璃」,多被用來制做皇帝的葬器,因其色青,可以達升天之路。《拾遺記》卷五載:「昔始皇為家,……以琉璃雜寶為龜魚。」有人認為這裡的「琉璃」就是青金石。

但古人辨別寶石,在色不在質,其色相似的,其質雖異,其名仍同。因此秦始皇墓中是否有青金石,還需考古工作者來驗證。外國學者赫爾芝認為,中國在公元2世紀(東漢)已有青金石,而章鴻釗在《石雅》中則認為中國三代之初已有。這一爭執,也有待於廣大考古工作者來解決。

到目前為止,尚未發現青金石的產地。古代著名產地在波斯和蘇聯。據記載,阿富汗和蘇聯貝加爾湖地區所產的青金石,都曾輸入過中國。如果我們在古墓中出土有青金石,其玉料來源不是阿富汗,就有可能是貝加爾湖的產物。

九、碧甸子與孔雀石

《讀史方輿紀要》卷五十六載:「天柱山,州(興安州,今陝西安康縣)西五十里,下有碧鈿、青綠諸洞二十餘處,唐宋俱採取入貢,明始停閉。」夏湘蓉等在《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》中認為:「按元代的碧甸並非甸子,明代的碧鈿當不例外」。

這是因為綠松石(甸子)一般不與孔雀石(青綠,亦稱「石綠」)共生,而「硅孔雀石」則常與孔雀石共生。既然已知與「碧鈿」共生的是孔雀石,那麼「碧鈿」或「碧甸子」很有可能是指「硅孔雀石」。

孔雀石是一種次生氧化礦物,通常產於銅礦上部的氧化帶中。孔雀石因呈孔雀綠色而得名,多呈塊狀、鐘乳狀、皮殼狀及同心條帶狀。硬度4~6,比重3.9~4。常同褐鐵礦、方解石、錳土、玉髓、硅孔雀石等共生。

硅孔雀石也是一種次生礦物,多數由黃銅礦、黝銅礦等受鹼性硅酸鹽的熱溶液作用變化所形成。呈綠、藍綠至天藍色,常呈蛋白石或瓷釉狀的塊體,也有呈土狀或葡萄狀者。硬度2~4,比重2~2.24。和孔雀石一樣不透明,玻璃至土狀光澤。

與孔雀石的區別除化學成分不同外,顏色比孔雀石淺並近於天藍色(接近於綠松石),比重和硬度都小於孔雀石。此外,硅孔雀石性脆,也是與孔雀石以及綠松石的重要區別特徵之一。古人常把綠松石、孔雀石和硅孔雀石三者相混。今天許多考古工作者仍是如此,常把孔雀石誤認為綠松石的不是少數,應在鑒定時注意。

十、寶石

從大量的考古資料得知,中國出土的玉器質料主要是傳統的玉石,但伴隨出土的也有寶石。現將一些重要的寶石簡介如下:

鑽石礦物學名金剛石。
等軸晶系,多呈八面體,也有斜方十二面體和六八面體者。化學成分為碳。硬度10,比重3.5~3.6,折光率2.40~2.48。18世紀以前,印度是世界上鑽石的唯一產地。

巴西鑽石發現於1728年;非洲鑽石發現於1850年。中國山東鑽石的產出,據說僅有二三百年的歷史。據《文物》1972年第11期第32頁報道,南京象山7號東晉墓葬中,出上鑲嵌有金剛石的戒指,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鑽石,按時間看應屬天竺的產品。

紅寶石和藍寶石礦物學名都是剛玉。
三方晶系,晶體常呈桶狀、錐狀、板狀、柱狀、不規則粒狀等,晶面上常有斜紋或橫紋。硬度9,比重3.95~4.10。折光率:N0=1.767~1.772,N0=1.759~1.763;重折率0.008~0.009。成分中混入金屬鉻呈紅色;混入鐵、鈦、錳等呈藍色或其它色調。現今,在寶石學中和珠寶商業界,除了紅色透明者稱紅寶石外,其它各色剛玉的透明晶體(能做寶石者),皆稱「藍寶石」。如黃色者,稱「黃色藍寶石」;綠色者,稱「綠色藍寶石」等。

在紅寶石和藍寶石中還有兩個特殊品種,稱「星彩紅寶石」和「星彩藍寶石」。這種寶石一般不透明或近於半透明,琢磨成弧面型寶石後,在弧形頂面上出現六條放射狀的光帶,宛如一顆閃光的星星。

紅寶石,古有「紅刺」、「照殿紅」及「巴拉斯」之稱。現已知「巴拉斯」一名實指礦物學名叫「尖晶石」的寶石。

藍寶石,古有「瑟瑟」之稱,而古代的「瑟瑟」作為珠寶名稱也兼指其它藍色或綠色的寶石。近些年來,在華東、華南等地發現了藍寶石的產地,紅寶石目前尚未發現。如果在古墓中發現藍寶石,很可能來自泰國、緬甸、斯里蘭卡等地;紅寶石很可能來自緬甸、泰國、柬埔寨。

祖母綠元末文學家陶宗儀在《綴耕錄》中稱為「助水刺」。
綠寶石,一般泛指可做寶石的各色透明的綠柱石礦物晶體。根據顏色不同,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。比如,天藍色者稱「海藍寶石」;黃綠色者稱「橄欖海藍寶石」;純黃色者稱「金黃綠寶石」;淡紅色者稱「玫瑰綠寶石」等。只有當成分中含鉻,使其顏色變得濃綠或翠綠時,才是祖母綠。

祖母綠獨特的翠綠色是因為晶體中混入了金屬鉻離子,三氧化二鉻的含量一般在0.15~0.20%,深翠綠色者三氧化二鉻的含量可達0.5~0.6%。晶體常呈六方柱狀。硬度7.5,比重2.71。透明,有玻璃光澤。折光率:No=1.585,No=1.579;重折率0.006。晶體中常有瑕疵,多呈閃亮的小片,亦稱「蟬翼」。祖母綠由於顏色美麗,有「綠寶石之王」的譽稱。

四千多年前,在古埃及和希臘就被用做首飾鑲嵌品,常琢磨成盤型或價梯型,工藝美術界專稱「祖母綠型」。

古代的祖母綠出產於埃及。1930年蘇聯在中烏拉爾山才發現祖母綠。本世紀20年代以來,南非(阿扎尼亞)、津巴布韋和巴西等地,都相繼發現了大型祖母綠礦床。現今祖母綠的著名產地在哥倫比亞的契沃爾和木佐行政區。此外印度、坦桑尼亞、贊比亞也產祖母綠。中國至今未發現祖母綠的產地。明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王帶上鑲嵌的大顆祖母綠,不知來自何地。

貓眼石俗稱「貓兒眼」,古稱「獅負」,意為被獅子背負過的意思。這種寶石主要產於錫蘭(現稱斯里蘭卡),故又稱「錫蘭貓眼石」。

貓眼石的礦物學名稱「金綠寶石」,是金綠寶石礦物的特殊品種。這種寶石因晶體中有平行分佈的「管狀」氣孔包裹體,加工成弧面型寶石(俗稱腰圓)後,能對光產生集中反射,出現一條像貓眼「瞳眸」似的光帶,故稱貓眼石或貓兒眼。

貓眼石何時出現,史籍難考。章鴻釗在《石雅》中引《琅環記》語說:「仙女上玄宗獅負二枚...玄宗藏於牡丹鋼合中以驗時雲」。此處「獅負」是否就是較早的貓眼石,待考。現已知清東陵乾隆墓中出土有貓眼石;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金塔頂上也鑲嵌有質量不太好的貓眼石。古今的貓眼石皆由斯里蘭卡輸入,最早輸入中國的時間則有待於考證。


碧璽《清會典圖》卷四十三稱「碧囗(王亞)囗(王)」;《博物要覽》中稱「披耶西」;《滇海虞衡志》中稱「碧霞歪」、「碧霞囗(王比)」、「碧洗」;《玉紀》中稱之為「碧霞希」。

民國初,北京市場上的珠寶商常稱「碧硒」或作「碧璽」,皆系今日的「電氣石」寶石。今「碧璽」一詞已成為各色電氣石寶石的工藝名稱。

電氣石礦物成分相當複雜,晶體呈柱狀,斷面為球面三角形,晶面上有縱橫。寶石為各色透明晶體,強玻璃光澤。硬度7~7.5,比重2.98~3.05。根據顏色等不同有「紅碧璽」、「綠碧璽」、「黃碧璽」、「褐碧璽」以及「碧璽貓眼石」等若干品種。

深紅色者俗稱「雙桃紅」,淺紅色者俗稱「單桃紅」。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珍藏有大量的各種顏色的碧璽製品,多屬明清之物。古籍記載碧璽產緬甸。現新疆阿勒泰所產碧璽最為有名,但開採年代不詳。

緊牙烏亦稱「子牙烏」,現為各色石榴石寶石的工藝名稱。《博物要覽》、《輟耕錄》書中稱石榴石為「避者達」。其中色紅如同紅寶石者,有「錫蘭紅寶石」之稱;黃色者,有「黃榴石」之稱;翠綠色者有「翠榴石」之稱,亦稱「烏拉爾祖母綠」。

中國出土的紫牙烏寶石不詳。故宮博物院珍寶館裡許多暗紅到紫色紅色的寶石,大多數都是紫牙烏寶石,但原料來源不詳。現已知新疆阿勒泰偉晶巖中產有紅色、黃綠色等石榴石寶石。此外江蘇省、浙江省也發現紅色的石榴石寶石。

尖晶石英國和俄國王冠上鑲嵌的紅寶石,有的就是現今的尖晶石。英國女皇加薩琳王冠中央鑲嵌的那顆「黑太子星」紅寶石,重389克拉,據久米武夫《寶石貴金屬辭典》載,這是一顆特大的尖晶石寶石,十七世紀以12萬盧布購於北京。

尖晶石常呈八面體,玻璃光澤。硬度3,比重3.5~4.06。平均折光率N=1.717。尖晶石是均質礦物。它同紅寶石(紅色剛玉)的區別,除晶形和硬度等不同外,放在偏光鏡下(正交偏光)轉動,其較簿的邊部出現亮和黑(消光現象)的變化時,即為紅寶石,全是黑色(全消光)時即為尖晶石寶石。

近來中國已發現翠綠色的尖晶石。國外主要產地有斯里蘭卡、緬甸、泰國、老撾和澳大利亞等地。拉長石拉長石礦物因發現於加拿大拉布拉多海岸而得名。已知有拉長月光石和變彩拉長石兩種。

礦物屬於斜長石中的基性種屬,其中含鋼長石分子35~50%,含鎢長石分子50~75%。成分中可能還有少量的鉀長石。晶體呈板狀或板柱體。不透明至半透明,少數透明度較高,玻璃光澤。硬度6~6.5,比重2.67~2.72。產基性火成岩類或脈宕中。拉長月光石有「月光冷冷如秋色」的游彩(轉動寶石,光彩發生逐漸的變化稱「游彩」)。變彩拉長石有白、藍等隨光源照射方向不同而發生變化的色彩(即「變彩」)。

章鴻釗在《石雅》中認為「和氏璧」應是拉長石寶石,主要根據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《錄異記》中關於「和氏璧」色彩變化的記述。杜光庭說:「『和氏璧』側而視之色碧,正而視之色白」。拉長石也有色白與色碧的變化,而且非經琢磨,這種變彩一般也難以發現,故理璞才能得寶。

和氏璧見於先秦《韓非子》等書的記載。秦始皇將其加工成玉璽,輾轉相傳,傳至後唐李從珂(廢帝)時,因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結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陽,廢帝抱璧(傳國璽)登上玄武樓和薪自焚。從此和氏璧下落不明。

螢石1978年第一期《考古學報·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》中的出土玉器裡就有螢石製品。夏湘蓉等人認為這種螢石顯然是就地取材的。螢石有各色透明晶體,珠寶界稱為軟水晶。

螢石化學成分為氟化鈣,常含釔、銫等稀土元素雜質。晶體呈立方體或八面體。有白、綠、黃、藍等色。硬度4,比重3.18。折光率1.433~1.435。成分中因含微量的鈾而發出綠色螢光。有強磷光者,據史書記載是「夜明珠」的一種。

相傳印度古代發現的「蛇眼石」即螢色夜明珠,夜晚距它半英尺遠,可以借它的光觀看印刷品。李約瑟《中國科學技術史》一書載:古代的中國人最愛敘利亞產的夜明珠,別名為「孔雀暖石」。

據說慈禧太后皇冠上有九顆夜明珠,其中有四顆失落民間。前不久,洛陽有人發現了夜明珠,陝西扶風縣也有人發現了夜明珠,都未鑒定是何寶石。由此說明,古代確有夜明珠。《北京晚報》1983年6月3日第2版「我國發現夜明珠」一文中報道,廣東省有人在鎢礦山螢石選礦廠中也發現了強磷光的螢石,可謂現代的夜明珠。這一發現,不僅說明古代傳說和記載的夜明珠寶石的確存在,而且還有新的產地。

水晶伴隨玉器出土的水晶製品比較多見,在春秋戰國以來的古墓中常有出土。

水晶的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,是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石英晶體。硬度7,比重2.65。有無色透明、紫、粉紅、棕、黑等色。顏色同某些雜質有關;黃水晶含有超顯微狀態膠狀鐵的氫氧化物;煙水晶可能同鐳輻射有關;玫瑰色可能含氧化錳和非晶質硅的氫氧化物;含顯微狀態的赤鐵礦包裹體可顯粉紅色;紫水晶可能是含硼引起的;黑色的墨晶則可能含更多的雜質。

水晶除按顏色劃分紫晶、黃水晶(假黃寶石)、茶晶和墨品外,也按包裹體劃分為發晶(包裹有各種針狀礦物)和水膽水晶。其中粉紅色的塊體,稱芙蓉石。水晶古有水玉、水精、白附、干年冰、玻璃、紫難、赤石英、紫石英、青石英等許多名稱。水晶不僅品種多,古今產地也多。除中國許多省份出產外,古代也從大秦、波斯等國輸入。

據目前資料,當今世界上已發現的寶石和玉石礦物達二百三十種以上。除上述常見的寶石外,西周大墓中還出土有天河石。對眾多寶石和玉石感興趣的同志,可參閱奕秉璈的《寶石》(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)和王福泉《寶石通論》(198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)兩書。

熱門文章